《卟啉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
卟啉化学 |
英文名称 |
Porphyrin Chemistry |
课程编号 |
S5190314 |
适应专业(领域) |
化学 |
开课学期 |
第2学期 |
预修课程 |
|
课程性质 |
专业选修课 |
|
|
学时/学分 |
学时/学分 |
|
|
考核方式 |
36学时/ 2学分 |
开课单位 |
化学学院 |
课程负责人 |
姓名 |
职称 |
学历/学位 |
孙二军 |
副教授 |
研究生/博士 |
|
课程负责人所在学院(部门) |
化学学院 |
||
课程负责人联系方式 |
86168098 |
第二部分课程概述
1.本门课程在本学科体系中的学科地位。
卟啉是卟吩环上拥有取代基的一类有机大环化合物的总称。卟啉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命体中,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对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被称之为“生命的染料”。卟啉及其衍生物已被广泛用于医学、分析化学、配位化学、仿生学、催化等许多领域,与之有关的交叉学科也正在逐步形成。
2.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卟啉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卟啉的结构、合成方法、表征手段及性质研究,并能了解卟啉化学最新的前沿进展,达到具有从事卟啉研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具备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并具有使用多种大型分析仪器的实践能力。考核方式:撰写一篇有关卟啉研究进展的综述性论文,要求有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并包括一定数量的英文文献。
第三部分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专题一 卟啉化学简介
本专题重点和难点:卟啉化学的基本知识
一、卟啉的结构
二、卟啉的应用
三、卟啉的研究历史
本专题主要思考题:卟啉、卟吩、金属卟啉结构的区别。
专题二 卟啉的合成
本专题重点和难点:卟啉及金属卟啉的合成方法
一、卟啉的合成
(一)Rothemund法
(二)Adler-Longo法
(三)Lindsey法
(四)其他合成方法
二、金属卟啉的合成
(一)过渡金属卟啉配合物的合成
(二)稀土金属卟啉配合物的合成
本专题主要思考题:卟啉及金属卟啉合成条件有何不同,如何合成结构特殊的卟啉配体。
专题三 卟啉的表征方法
本专题重点和难点:卟啉及金属卟啉的表征手段及研究方法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二、红外光谱
三、核磁共振谱
四、质谱
本专题主要思考题:卟啉及金属卟啉的特征峰有哪些,如何证明合成卟啉的结构。
专题四 卟啉的性质研究
本专题重点和难点:
一、光学性质
二、电化学性质
三、液晶性质
本专题主要思考题:卟啉及金属卟啉的荧光性质,量子产率及荧光寿命的测定。
专题五 卟啉的研究进展
本专题重点和难点: 通过文献阅读,了解卟啉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
本专题主要思考题:卟啉有哪些应用及最新研究情况。
第四部分主要教学参考资料
一、建议教材
无指定教材,该课程内容无相关教材。
二、主要参考书
1.FALK J E.Porphrin and Metallop or Phyrins[M].Australia:Canberra A C T,1953:1.
第五部分教学进度表
教学周 |
专题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 |
学时分配 |
|
理论学时 |
实践(实验)学时 |
||||
第一周 |
专题一 |
卟啉化学简介 |
课堂讲授 |
2 |
|
第二周 |
专题二 |
卟啉的合成 |
课堂讲授 |
2 |
|
第三周 |
专题二 |
卟啉的合成 |
实验 |
2 |
|
第四周 |
专题二 |
卟啉的合成 |
实验 |
2 |
|
第五周 |
专题三 |
卟啉的表征方法 |
课堂讲授 |
2 |
|
第六周 |
专题三 |
卟啉的表征方法 |
课堂讲授 |
2 |
|
第七周 |
专题三 |
卟啉的表征方法 |
实验 |
2 |
|
第八周 |
专题三 |
卟啉的表征方法 |
实验 |
2 |
|
第九周 |
专题四 |
卟啉的性质研究 |
课堂讲授 |
2 |
|
第十周 |
专题四 |
卟啉的性质研究 |
课堂讲授 |
2 |
|
第十一周 |
专题四 |
卟啉的性质研究 |
实验 |
2 |
|
第十二周 |
专题四 |
卟啉的性质研究 |
实验 |
2 |
|
第十三周 |
专题四 |
卟啉的性质研究 |
实验 |
2 |
|
第十四周 |
专题四 |
卟啉的性质研究 |
课堂讲授 |
2 |
|
第十五周 |
专题五 |
卟啉的研究进展 |
课堂讲授 |
2 |
|
第十六周 |
专题五 |
卟啉的研究进展 |
学术研讨 |
2 |
|
第十七周 |
专题五 |
卟啉的研究进展 |
学术研讨 |
2 |
|
第十八周 |
专题五 |
卟啉的研究进展 |
学术研讨 |
2 |
|
学院主管领导审核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