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化学)
一、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中小学化学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
具体要求如下: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严格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保护知识产权,树立良好的学风,形成遵守学术规范的良好习惯,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国家学位的严肃性;
3.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开创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5.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6.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年限为2年。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三、培养方式
以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培养模式为关键,以规范培养过程为重点,以实践为导向,在课程学习中结合中小学(幼儿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专题研讨、主题探究、调研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能力、通过理论学习完善实践反思、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
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培养,鼓励本专业导师组配合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四、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部分。其中,跨专业及同等学历入学的学生须补修本科相关课程。
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学位 基础课 |
Z1999905 |
政治理论 (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
36 |
2 |
1 |
考试 |
必修 4学分 |
Z1999904 |
外国语 |
36 |
2 |
1 |
考试 |
||
Z2060301 |
教育学原理 |
36 |
2 |
1 |
考试 |
必修 8学分 |
|
Z2060302 |
教育研究方法 |
36 |
2 |
1 |
考试 |
||
Z2060303 |
课程与教学论 |
36 |
2 |
1 |
考试 |
||
Z2060304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36 |
2 |
1 |
考试 |
||
专业 必修课 |
Z3190401 |
化学课程与教材分析 |
48 |
3 |
1 |
考试 |
必修 10学分 |
Z3190402 |
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48 |
3 |
2 |
考试 |
||
Z3190403 |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
36 |
2 |
1 |
考试 |
||
Z3190404 |
化学发展前沿专题 |
36 |
2 |
1 |
考试 |
||
专业 选修课 |
Z4190401 |
化学学习理论与方法 |
36 |
2 |
2 |
考查 |
需修满 6学分 |
Z4060303 |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
36 |
2 |
2 |
考查 |
||
Z4060304 |
中外教育简史 |
36 |
2 |
2 |
考查 |
||
Z4190403 |
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
36 |
2 |
2 |
考查 |
||
Z4190404 |
化学史选论 |
36 |
2 |
3 |
考查 |
||
Z4190407 |
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 |
36 |
2 |
2 |
考查 |
||
Z4190409 |
化学教学专业发展专题 |
36 |
2 |
2 |
考查 |
||
Z4190411 |
中学化学解题与竞赛研究 |
36 |
2 |
3 |
考查 |
||
Z4190412 |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 |
36 |
2 |
2 |
考查 |
||
Z4190413 |
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研究 |
36 |
2 |
2 |
考查 |
||
Z4060414 |
化学双语教育专题研讨 |
36 |
2 |
2 |
考查 |
||
Z4190415 |
化学教育研究方法 |
36 |
2 |
2 |
考查 |
||
Z4190416 |
化学课程论 |
36 |
2 |
2 |
考查 |
||
实践教学 |
Z6999915 |
教育实习 |
|
4 |
3 |
|
8学分 |
Z6999916 |
教育见习 |
|
1 |
2,3 |
|
||
Z6999917 |
微格教学 |
|
1 |
2 |
|
||
Z6999918 |
教育调查 |
|
1 |
2,3 |
|
||
Z6999919 |
课例分析 |
|
1 |
2 |
|
||
补修本科 专业基础课 |
Z7190401 |
无机化学 |
54 |
1 |
考查 |
跨专业及同等学历入学者须补修至少2门,不计学分。 |
|
Z7190402 |
有机化学 |
54 |
1 |
考查 |
|||
Z7190403 |
物理化学 |
54 |
2 |
考查 |
|||
Z7190404 |
分析化学 |
54 |
2 |
考查 |
2. 个人学习计划
硕士生应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文献阅读计划,研究计划以及预期目标。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硕士研究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及教育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核方式: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少数课程为闭卷考试,多数课程可采用读书报告、综述报告、实践报告、调查报告和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考试和考查。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符合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
2.开题报告和文献阅读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二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于8个月。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研究和撰写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内容框架、撰写计划、核心观点和创新环节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在确定硕士生录取名单后尽早将本专业必读和选读经典文献目录发给每位硕士生,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经典文献的阅读力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课内阅读督促课外阅读。最好以讨论班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学生报告,导师组成员现场指导。要阅读的内容必须是与即将要做的论文密切相连的系列内容,由导师组和研究生本人商量后制定。要求每位硕士生必须在第2学期期末之前提交2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1)必读书目:
[1]郑长龙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小明编.教学论—心理学取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施良方等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刘知新编.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裴娣娜编.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7]加涅等编.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选读书目:
[01]叶 澜主编.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02]郝德元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法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03]李定仁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04]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05]郑长龙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06]丛立新主编.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07]莫 雷主编.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08]裴娣娜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09]郑金洲主编.学校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系统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1]吴俊明主编.化学学习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2]何邵华主编.化学课程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3]黛安娜·帕帕拉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14]方富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研究生入学后第三学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表现、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状况、课程学习情况、科研能力、学位论文撰写进展情况等。
中期考核由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考核,成绩考核由各学院研究生秘书负责。学位论文中期检查环节由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小组负责考核,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小组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学科划分设定,成员组成不少于5人,且都为高级职称,研究生导师可作为检查组成员,但不能作为组长。经小组讨论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获全体组员2/3及以上(含2/3)同意,即为通过。考核不通过,或者不参加中期考核的研究生,没有申请答辩资格。必须延期一年,只能同下一年级一起进行中期考核后,才能申请答辩。
4. 论文撰写
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该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做阶段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论文写作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案例研究等。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两万字,写作时间不少于1年。
5.论文评阅和答辩
研究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答辩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五月末至六月初进行。
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研究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长春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按规定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完成实践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六、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共8学分,内容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等环节。其中集中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实习时间不少于16周,4学分;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等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各1学分。实践教学一般在指定的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完成后须进行验收: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须提交15分钟教学录像光盘;教育见习要完成教育见习报告;教育调查要完成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习,须提交听课记录、教案等相关材料,完成实习总结报告,并向实习验收小组进行教育实践汇报。实践教学的考核按“优90-100、良80-89、中70-79、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下”五个等级评定。
七、专题讲座
每年开设不少于4次的专题讲座,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并提交心得体会。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提交8次专题讲座的心得体会,由导师进行签字审核。研究生院在第四学期前两周内将审核相关材料,合格者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八、本培养方案自2016级研究生开始实施